毕业生选择“三支一扶”切忌跳板心理

发布者:招就办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8-03-22浏览次数:156

   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“着力促进就业创业”作为2018年工作任务之一。报告强调,“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,要促进多渠道就业,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。”此外,人社部近日也印发《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》。《通知》还提出,要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,统筹推进“三支一扶”计划等服务项目。
  “三支一扶”,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、支教、支医和扶贫工作。“三支一扶”实施11年来,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,缓解了就业压力,广大毕业生在基层经受了考验、增长了见识、增加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,也为农村基层农业、教育、医疗和扶贫等工作贡献了新鲜的活力、带去了崭新的面貌。越来越多优秀的“三支一扶”计划志愿者最终通过考试、转任、聘用等方面进入机关队伍,也为各级党政机关供给了具有一定基层经验的优秀人才。
  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达820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在此语境下,毕业生就业压力大,各级各部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挑战也不小。虽然,近年来,二三线城市掀起声势浩大的“抢人大战”,对本科生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伸出了橄榄枝,但要化解820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,形势依然很严峻。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,除了要求高校毕业生积极适应从校园到企业的环境过渡,认真做好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,提升工作能力水平等基本功以外,依靠“三支一扶”等基层人才培养计划,选择到建制村社区工作锻炼,在服务基层各项事业的同时,提升再就业的各项技能和能力,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  但是,在“三支一扶”队伍中,也存在一种思维的偏差,那就是简单将“三支一扶”当作再就业的跳板,忽视岗位职责和应尽的义务。有的“三支一扶”志愿者,在服务期间一门心思准备考试、换岗等等与本身职责无关的事情,无法沉下心态、放下姿态融入基层,出现人在心不在、在岗不在职等情况。而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这些志愿者不会最终留下,因此对个别志愿者不到岗、不履职等情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考评管理存在缺位与缺失。这些问题,无疑消解了顶层设计的良好初衷,也不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求职观、群众观,更是缺乏责任意识、担当精神的体现。
  青年学子面临残酷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,渴望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,回报亲人与社会,这是人之常情,自然无可厚非。但既然选择了“三支一扶”这一特殊的职业,就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,确保人岗匹配、履职担当、干事作为。“三支一扶”志愿者虽然不是公职人员,但也可能从事与公权力有关的工作,涉及公共权益的保障与维护,在群众眼里代表的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,因此不能对自己放低职业素养、服务水平上的要求,更不能以过客心态和“跳板”心理对待在基层的宝贵锻炼机会。
  “三支一扶”计划是饱含党和国家招才、引才诚意,致力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推动基层产业发展、组织党建、脱贫攻坚、医疗卫教等现实问题为一体的制度设计,近些年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中矢志前行。从待遇上,除了省一级财政的基本补贴和社会保障外,基层财政也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了住宿、交通补贴等福利待遇。从发展看,近些年,公务员招考、事业单位招聘、公开遴选和基层党政干部选拔,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岗位用于定向面对服务期满的志愿者,为他们进入党政机关提供了富有诚意的政策红利。因此,对于“三支一扶”,青年学子断不能随波逐流来、随波逐流去。到岗前要冷静理性,到岗后应立足本职工作,认真履职尽责、担当作为、学习锻炼,从而让宝贵的青春在基层的广阔天地绽放亮丽的光彩。